查看原文
其他

心声 | 第五届“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

光华管理学院于2014年启动第一届“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Guanghua Future Scholars Development Program),是为具有学术兴趣的优秀本科学生定制的学术训练计划。该计划通过为学生提供最优的学术资源和系统性支持(如研究导师、“学术启航”系列讲座、学术研讨、出国交流等),达到激发研究兴趣、培养批判思维、提升研究能力、积累研究经验、树立学术理想、助力学术发展的目的,为学生成为未来学术之星创造条件。

 

五年来,“学术之星”先后邀请近50位光华教师作为学术导师,为报名参加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并从不同学科入手,选取多元主题,结合丰富案例,分享学术研究的经验与苦乐,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与好评。

 

2017 年,第一届“学术之星”成员、2013 级本科生梁淑淑被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几乎所有美国名校的经济学博士录取,刷新了中国本科生申请海外博士纪录;2018 年,第二届“学术之星”成员、2014 级本科生黄一泓、林心悦获得多所世界知名学府博士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哈佛大学。


第五届“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

暨“学术启航”系列讲座

 

2018年11月16日下午,第五届“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暨“学术启航”系列讲座启动。周黎安、张志学、沈俏蔚、陈磊等学院老师以他们的学术研究领域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带来了九场精彩而有深度的讲座,引导同学们走进学术的世界,感悟学术研究的魅力。


终有一天,我也会成为讲述故事的人

——2019年“学术启航”系列讲座学习心得


徐老师分享了自己读博士阶段的学习经历,徐老师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动。这是我渴望的一种学习生活——不断开拓人类认知的边界。尽管花费大量的精力,也只能做出一点点的扩展,但正是这一点点的积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学术的道路或许是寂寞的,是艰难的,是很有压力的。但只要一想到还有很多人在深耕这一领域,想到自己站在那么多巨人的肩膀上,一种要传承他们的志向,去看到他们没有看到的图景的雄心壮志就油然而生。身在斗室,静守书桌,青灯如豆,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选自《晋书·殷浩传》)周黎安老师的分享不禁让我想起这句古语。周老师在博士阶段便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当时鲜有人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依然选择挑战,并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沉淀,最终成为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这是周老师“沉识淹长”的积累。

“cool head, warm heart”是徐敏亚老师给我最深的感受。徐老师在求学阶段一直聚焦统计学领域,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给予了她“冷静的头脑”,注重用数据说话。而目前徐老师向管理学领域的成功转型让人惊叹,她对“农民工高离职率”、“农民工城市融合”等问题的研究则体现了徐老师关注社会的“温暖的心灵”。

讲座中传达的思维方式与研究结论如同不期而遇的陨石,划破夜空,径直砸进我心里,让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原来人的思想可以这样灵活而有趣,原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变量之间也可以有着如此紧密的内在联系。

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背几个公式、几套理论,更重要的是运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解释身边的具体现象,去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老师们的讲座进一步把我们的思绪紧紧拉到了中国大地上,让我们用冷峻而审慎的目光体察每一项经济指标,同时又不失内心深处对中国增长故事的热切关怀。

助研工作本身是有些单调甚至枯燥的,因为我需要从繁复的资料里提炼出各种信息,既要求效率,又必须保证数据准确。不过随着工作的深入,我能够觉察到自己身上慢慢被赋予了一种“匠人精神”。

听学术之星讲座的最大收获,是让我明白了经济学各个领域之间是如何联系又如何各自发展为不同分支的。原来心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碰撞会产生如此美妙的产物,通过细致的数学计算和富有创意的设计,将学术中的统计模型与复杂现实联系在一起。我想学术之路的意义正在于此,博雅与精专并存。

学期末悄然接近,选课时漫不经心埋下的炸弹一个接一个爆炸在越来越满的日程表上,本学期的学术之星活动也接近尾声。整理着文件夹中略凌乱的讲座笔记,我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力量。一个学期的课程加上三次讲座,使我从一个对学术道路完全懵懂的人成为一个对学术略有了解但仍期待着进一步探索的人;而从一个略有了解到真正走上这条道路,又要经历多久?我想终有一天,我也会成为讲述故事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